鸕鶿鄉[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鸕鶿鄉]

鸕鶿鄉[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鸕鶿鄉]
更多義項 ▼ 收起列表 ▲

鸕鶿鄉,位於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城西部。鄉人民政府駐鸕鶿村。鸕鶿鄉,清屬三都,民國20年(1931)設鄉,屬第三區。屬縣中部低山地帶。

概況
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稱鸕鶿鄉。

鸕鶿鄉是全縣最早規劃的下山移民(集鎮建設)點之一,時任省委書記張德江於2001年12月27日親臨鸕鶿調研指導下山移民工作。經過多年的努力,鸕鶿鄉下山移民小區已初具規模,全鄉已有106戶492人實現下山脫貧,累計建房26000平方米,基礎設施配套齊全,環境優美。  

地理和人口

鸕鶿鄉海拔285米,地勢自北、南向中部溪港傾斜,水入英川港。鸕鶿鄉距縣城25公里。面積47.9平方公里,東靠沙灣鎮,東北界雲和縣境,西南連英川鎮,西和葛山鄉相臨,西北界龍泉市境。轄鸕鶿、仁字坑、南坑下、夏山頭、徐崇、茶亭、黃桑南、山下、馱戥9個行政村,54個自然村,人口996戶,3147人,其中畲族506人,占鄉人口總數8.19%。

經濟建設

鸕鶿鄉為糧、茶、果、畜、藥綜合農業區。耕地面積3961畝,以水稻為主,大部農田可種二至三熟,山峽谷地鸕鶿洋較為平坦;林地41686畝。產松、杉、雜木。縣辦南坑下電站建此,裝機3台,總容量650千瓦。

200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380元,人均純收入2801元。

基礎設施

有鄉級教育、文化、衛生、廣播、電影、信用社和郵電設施。公路東北通雲和縣,南經沙灣鎮通縣城、慶元縣,西南連英川鎮達龍泉市。水路可通木排。

人文古蹟

鸕鶿是馬仙故里,每年因馬仙文化慕名而來的遊客多達2萬人次。這裡人文資源豐富,如有馬仙傳說這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板龍、迎神等11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馬仙宮等25處不可移動文物,500歲高齡的壽星樹“香榧王”,還有歷史遺存的正月廟會、元宵舞龍、七夕迎神等特色文化活動。鸕鶿,它幽靜,承歷史,聚仙魚,蘊育一方淳樸百姓;它真誠,邀賓朋,匯四方,共同繁榮馬仙故里。

綠色產業

該鄉在全縣首創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創業園區;發展小核桃、食用百合種植2個新興產業;加強對稻田鯉魚養殖、油茶種植和傳統林業3類基地建設;鞏固水利基礎設施建設、食用菌種植、傳統水稻種植、特色養殖4項傳統農業項目。其中,稻田鯉魚養殖業享譽國內,是全鄉的一大特色產業。每年實現稻田鯉魚養殖1000多畝,“三哈”牌稻田鯉魚乾產品,曾兩度上央視專題片,並多次榮獲浙江省農博會金獎農產品、中國農產品品牌博覽會優質農產品金獎。  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